亚洲熟女少妇精品,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,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v,中文无码电影2020

|曬書客·果月之書|

經(jīng)濟觀察報 關(guān)注 2025-09-12 18:48

云也退/文

《納粹與哲學家: 一個人的流亡史》

(德)卡爾·洛維特/著

區(qū)立遠/譯

萬有引力·廣東人民出版社

2025年5月

要想進入德國哲人深邃的思想殿堂,從他們的回憶錄入手是條途徑。卡爾·洛維特的這本1939年出版的回憶錄,內(nèi)有不少篇幅談他和海德格爾的交往。海德格爾是納粹上臺后的御用哲學家,洛維特是海的學生,也感恩后者對他思想的重大啟發(fā)。但他是個猶太人,在寫完這本書前就被迫流亡。

洛維特很傷心。因為他早已把自己看做德國人了,在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期間,他還是一名德軍士兵,受重傷后在意大利服刑。他獲得過勛章,在德國學術(shù)界也是頂級的精英。不得不離開德國,他壓抑住痛切之心,著手分析海德格爾《存在與時間》里的核心理論,是如何被極端右翼民族主義利用的。

不過他也沒有一味地讓思想者為政治后果負責。書中最出色的段落之一,是他表達對自己的意大利被囚期的感恩,他說,在意大利他認識了更有人性的人——意大利人,他看到,政權(quán)殘酷也好,戰(zhàn)爭也好,并不必然導(dǎo)致像德國那樣野蠻殘忍的后果。在意大利,“我做戰(zhàn)囚惡經(jīng)歷喚醒了我對這個國家、這里的人民的永久熱愛……在羅馬,在那些哪怕很小很小的村子里,人們也比北方的人更具有人性。他們擁有不可摧毀的個人自由感,他們堅持欣賞人的脆弱性——這是德國人想要消滅的東西?!?/p>

《吾自絕倫: 塞繆爾·皮普斯傳》

(英)克萊爾·托馬林/著

王珊珊/譯

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

2025年1月

書名原文The Unequaled Self,出自19世紀英國優(yōu)秀作家羅伯特·路易斯·史蒂文森之口。皮普斯1633年生,活了七十歲,留下了六大卷日記,史蒂文森讀過日記后,給出這一評語,而現(xiàn)在,傳記作家托馬林用它做此書書名?!拔嶙越^倫”的涵義并不只在于驕傲,托馬林更強調(diào)了那種“對自身的興趣”。她認為皮普斯日記的最大好處,是不反思,只記錄,不渴望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作品,只在記錄中深化對自身的興趣。

皮普斯騷擾女性成癖,不僅搞風流事,還把風流事都寫下來,但其他的,對仆人的刻薄,在政治上采取的變色龍立場,在英國海軍建設(shè)方面做出功績,等等,他也記了下來。他的日記從26歲那年的元旦開始寫起,寫了九年,最終比16世紀著名的《蒙田隨筆》的篇幅還要長許多。托馬林說:“像其他許多人一樣,皮普斯一開始只是想寫東西,卻不知道要寫什么,而日記可能是找到寫作素材的方式……”

皮普斯經(jīng)歷了一個有趣而險惡的時代——英國內(nèi)戰(zhàn)、護國公克倫威爾的上臺和死去、1688年光榮革命——他還作為學生目睹了查理一世被處決,后來還曾因涉嫌叛國而被短暫監(jiān)禁。雖然沒什么人能夠念完原書全文,但這部傳記也不是縮編本,作者在選材中特別注意皮普斯那些流露個人性情的記錄,例如在查理二世加冕禮當晚爛醉如泥,嘔吐一地,還有那些能表明皮普斯精湛的觀察力的地方,例如1666年倫敦大火時,他注意到,眾多鴿子一次次想落回它們熟悉的巢,直到其中一些被灼傷翅膀,倒掉下來。

《老年》

(法)西蒙娜·德·波伏瓦/著

孟玉秋/譯

上海譯文出版社

2025年8月

波伏瓦的作品,有著輕松的文筆,罕見的清晰質(zhì)地,以及主客觀相結(jié)合帶來的強大說服力,而且越到晚期,她的寫作越是大膽,越是迫使人們?nèi)フ曀瑫r也正視自己,正視人類個體在時光歲月中必須正視的老去的事實。當她母親老病而死時,她寫下了一本講述母親最后歲月的書,而當她自己步入老境,她絕不佯裝自己依然活力滿滿,而是提筆寫下《老年》。

直率的承認,以自己為樣板的觀察,遍布此書始末。就像《第二性》那樣,她的筆觸在冷靜之中蘊含著激情。她說,正如薩特那樣,她在一生中從未停止過研究自己,從少女時代,到步入老年。毫無疑問,老年人逼近死亡,任何對老人和年齡的安撫都只是安撫,她看不慣的是那種虛偽、粉飾的商業(yè)主義:”美國人已經(jīng)把死亡這個詞從他們的詞表中剔除了——他們只說'親愛的逝者'……在當今的法國,死亡也是一個被禁止的話題?!?/p>

這本書的讀者必須欽佩她的坦率。《老年》使人重新認識到《第二性》寫得有多么誠懇,多么忠于自己的體驗,而非僅僅用來討伐對立性別。“我相信,”她寫道,“這是文學絕對不可替代的基本任務(wù)之一:我們通過自身最孤獨的東西來彼此溝通,也是通過孤獨,我們最親密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?!?/p>

《記者加繆: 從阿爾及利亞到巴黎》

(法)瑪麗亞·桑托斯-賽恩斯/著

張冬銳/譯

浙江大學出版社

2024年10月

有一些著名小說家具有記者屬性,像是杜魯門·卡波特,還有約瑟夫·羅特,他們的筆法里能看出新聞從業(yè)人員的特點。而更著名的加繆的記者生涯則易被忽略。于是有了這本書,作者在加繆的新聞寫作里挖掘出眾多有價值的東西。

1937年之后,加繆在阿爾及利亞當記者,他的筆調(diào)是論辯性的,法西斯主義興起多時,和共產(chǎn)主義及其他左派力量在北非反復(fù)較量,同時社會有階級對立,工人境況不佳。加繆基于德雷福斯事件以來的知識分子“介入”傳統(tǒng),書寫所見所聞,在報道中批評政治制度和社會。

然后就是著名的《戰(zhàn)斗報》生涯,在法國被德國占領(lǐng)期間,加繆成為抵抗運動的一員,親身體會了戰(zhàn)友被殺的痛苦,撰寫了反對占領(lǐng)及法國通敵者的文章,他表達了批判性寫作的精神,始終把觀點和信息區(qū)分開來。法國解放后,戰(zhàn)后的幻滅很快到來,加繆又在《快報》中,就阿爾及利亞危機的寫作充分表達了作為編年史家和記者的才華,用自己的聲望充當了報紙的道德保證。他也逐漸意識到,新聞寫作是短暫的,僅是對同時代人發(fā)言,而作家才是既為他的同時代人,又為后世寫作的。


《文化的故事: 從巖畫藝術(shù)到韓國流行音樂》

(美)馬丁·普克納/著

黃峪/譯

譯林出版社

2025年4月

?

到處搬用,彼此借抄,偶然發(fā)現(xiàn),意外失落——文化的圖景在這本書中是混亂不堪的,充滿偶然的。普克納此書抓了一些瞬間,通過一些鮮為人知的軼事,講述一個個作品的流傳、發(fā)達和湮滅,時而跌宕起伏、時而使人啼笑皆非。

最能說明本書主題的是這樣一個故事: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前夕,人類學家愛麗絲·沃納在東非海岸研究班圖語時,遇到一個斯瓦西里語版的《塊肉余生述》,即莎士比亞的《威尼斯商人》,給她看這個故事的人,告訴她說這是一個印度故事,沃納從而認識到,一個作品是不可能被其他世界、其他文化的人孤立地、完整地接收領(lǐng)會的,一個作品不僅不能決定它被如何傳播,而且它就像是一條莫比烏斯帶上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無法把握這根帶子何時結(jié)束,何時開始。


免責聲明: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供參考、交流,不構(gòu)成任何建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