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今天這個復雜變化的時代,對于管理者而言,真正的挑戰(zhàn)或許并非變化本身,而是如何在動蕩中保持內在的定力與穩(wěn)定性。這種穩(wěn)定性,已成為管理者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,它決定了組織成員的穩(wěn)定性,決定了整個組織的穩(wěn)定性。?
通過不斷地觀察不同時期的管理者,我們發(fā)現那些獲得成功的管理者未必是能力最突出的,但一定是擁有穩(wěn)定性的。他們能夠視變化為機會,而非威脅、挑戰(zhàn)或者壓力。
這種穩(wěn)定性從何而來?它其實就源于不斷的自我修煉。從領導力的維度以及管理者的角色來看,要獲得穩(wěn)定性需要四個方面的訓練:
?· 擁抱孤獨,接受掙扎
?· 近觀與遠看同一個課題
?· 利他與融合
?· 純粹地創(chuàng)造
01 訓練一:擁抱孤獨,接受掙扎
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(huán)境中,我們首先需要學會擁抱孤獨,接受掙扎。只有真正接受這些,才能獲得內心的穩(wěn)定性。
這其中,很重要的就是你要訓練自己能夠確定自己的價值,而不是尋求別人來確定你的價值。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說:“妄圖在人群中找尋存在價值是注定要失望的。你會發(fā)現,人性原本該有的閃光點早已被自身的愚鈍與輕信所掩蓋?!?/p>
雖然外部評價不可避免,但我們必須保持內心的穩(wěn)定,這是戰(zhàn)勝焦慮的關鍵構成要素之一。在今天來看,一個人真正的內在穩(wěn)定性,就來源于四種心態(tài):
· 同理心:設身處地,將心比心
· 平常心:自然去做正在做的事情
· 積極心:凡事往好處想,好處做,就有好結果
· 信心:能夠對自己正確評價后,產生出一種堅定的自我信任感
不管外部的沖擊多大,如果你擁有這四個心態(tài),實際上就是沒問題的,特別是積極心。我當時空降一個企業(yè)當總裁,創(chuàng)始人跟我說了一句話:“凡事往好處想,往好處做,必有好結果?!?一旦遇到很多問題解決不了,我就背這句話,然后基本上就沒問題了。
儒家一直強調要自明與自得,而它的方式就是“修己安人”。我特別喜歡“修”與“安”這兩個字:“修”寓意遙遠、美好之意;“安”寓意能量,即定力、轉換、接納、平靜、安置。心安,才是我們面對動蕩最可依靠的力量。
面對今天的各種變化、焦慮、掙扎,如果你能夠“定”下來,就可以找到解。所以,我就用“持心以純,心安即吾鄉(xiāng)”作為穩(wěn)定性訓練的第一個建議。
02 訓練二:近觀與遠看同一個主題
近觀與遠看同一個主題,就是說當我們看一個問題時,如果當下無解,就把它放到未來,如果在這里無解,就把它換到別的地方。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訓練,它給我本人也有非常大的幫助,那我們怎么訓練呢?
我自己實際上是在心理學和美學中得到這個訓練的。蔣勛有一本書寫得特別好,叫《美,看不見的競爭力》。而他的另外一本書《池上日記》中,也有一段情景讓我印象深刻。
有一次他決定在池上舉辦一場詩歌朗誦會,邀請了很多著名的詩人。朗誦會原本計劃在稻田里開,沒想到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,他就很猶豫。但是最后大家認為還是應該去,然后這些詩人就在大雨中的稻田里高聲朗誦。他在那一刻頓悟:“也許詩句醒來就應該在風聲、雨聲里散去?!?/p>
這正是我們所說的穩(wěn)定性,它不在于你遇到了什么,而是在于當遇到一個問題時,你能否近觀與遠看這個問題。
就像現在大家都在談論市場,如果你能夠近看它的挑戰(zhàn)是什么,遠看它的機會是什么,如果有這樣的心態(tài),相信你一定會有解。
2024年初春,我應邀去企業(yè)做開年講座,恰逢江南飄雪,會場位于星云大師建造的大覺寺旁。雪中前往大覺寺,想起星云大師的教誨“隨緣自在”,這是一種自明與自得的境界。?
近觀與遠看同一個主題,其實就是告訴大家,只要有變化,你就要隨緣,只要你自在,變化就是機會。?
所以,我以“持身以正,變化即新機”作為穩(wěn)定性訓練的第二個建議。面對復雜多變的環(huán)境,融入其中,安處當下,對自我潛能深度挖掘與釋放。每一個微小的改變,都可能帶來新的可能性。
03 訓練三:利他與融合
數字技術最大的特征就是連接,“永遠在線”。這種連接、共生、協(xié)同其實就告訴大家,我們與其他人是息息相關的,與周圍所有的存在都是關聯的。用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就叫“量子糾纏”。
那么在這樣一個概念當中,在今天,知識和創(chuàng)造力就變得特別的重要,但是除了知識,我們還需要一種力量的輔助——仁愛。
知識與仁愛相輔相成,才能真正發(fā)揮技術的力量,所以我們一直要求科技向善,而人工智能最終可以理性地與人類組合在一起也是源于此。
我特別敬佩聞玉梅院士。去年,90多歲高齡的她決定繼續(xù)為老年人健康做一件自己認為力所能及的事——組織上海相關領域的醫(yī)生、專家、學者編寫一本“智慧長者的健康密碼”之書。我很感動,問她:“您這么大年紀,為什么還要做這件事情?”她說:“國家需要,百姓需要,我就做?!?/p>
聞院士的自明與自得,讓我想起在故宮看到的一副楹聯:“即事暢天倪知仁同樂;會心成靜寄遠近咸宜?!睋Q個角度來說,如果你真的能以仁愛之心去做一件事,它其實就既在天邊又近在眼前,你也可以既老又少。這些,你其實都可以得到。
所以,我對穩(wěn)定性訓練的第三個建議就是“持知以仁,即事暢天倪”。順應自然,心懷仁,心懷愛,心懷善,做你力所能及的事,你的身心就會愉悅,你現在所做的事情就可以讓你通達未來。
04 訓練四:純粹地創(chuàng)造
從現在開始,安靜地做,不用想那么多。“與其為朦朧的未來而煩惱憂慮,不如腳踏實地,做好眼前的事?!蔽液芟矚g托馬斯·卡萊爾的這句話。?
在今天這個充滿挑戰(zhàn)的時代,純粹地創(chuàng)造可能顯得尤為重要。我把訓練自己的幾句話也分享給大家:?
· 逆來“順”受,這也是媽媽給我最大的智慧加持。生活中一定有很多不順意的事情“逆”著來,我們“順”著受就好了,它就由逆變順了。
· 以“我”為主,在今天巨大的不確定性當中,我們自己要把握好,不受外界干擾。
· “太難”太多,“簡單”很少,只做簡單。把事情做簡單,因為簡單往往會帶來成功。
· 要成為“植物”,植物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論環(huán)境如何,它都能不斷地扎根生長,適應變化。
道家的自明與自得,就是“自知者明”。我特別喜歡黃庭堅談他與書的關系,他說“以我觀書,則處處得益;以書博我,則釋卷而茫然。”這其實也是今天我們與刷屏所獲信息的關系:如果以我刷屏,則處處得益;以屏博我,則開屏而茫然。
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修性,外在的所有東西對我們來說恐怕都是焦慮的來源,我們也無法得到自己的自在與自得。?
所以,專注于自己想做的,活在當下,然后讓自己從“自在”可以得到“自得”。那么,“持之以恒,當下即未來”也是我對穩(wěn)定性訓練的最后一個建議。?
以上就是,我從管理者獲得穩(wěn)定性的四個方面來分享我的觀點。希望大家能夠與復雜的世事共處,與劇烈的變化共生,在這紛繁的世界中,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與和諧。
只要管理者能夠平衡與和諧,就一定會知道怎么激發(fā)人,也一定能夠完成我們的首要任務——讓組織有績效,讓企業(yè)可持續(xù)。(本文完)
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