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博時空 作者 黃君度 “故人西辭黃鶴樓,煙花三月下?lián)P州?!崩畎啄捴巳丝诘那Ч沤^唱平添了揚州這座古城名邑的無限風(fēng)韻。唐代的揚州是國際化大都市,帶著強烈的好奇心,我來到這座古城。
運河攬勝
第一站是揚州城南的大運河博物館。當(dāng)我踏入揚州大運河博物館的那一刻,歷史的厚重感便撲面而來。博物館里陳列著的古船模型、運河地圖和各種文物,讓我仿佛能聽到千年前水波蕩漾的聲音,感受到古時候大運河揚州段商旅往來的繁華。
大運河全程分為通惠河、北運河、南運河、魯運河、中運河、里運河(古稱“邗溝”)以及“江南運河”七段。向為歷代漕運要道,對南北經(jīng)濟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。
?
正當(dāng)我凝視著一幅描繪古代揚州城的畫卷時,不知不覺走入畫中。我站在一條寬闊的運河邊,身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絡(luò)繹不絕的船只。我身著唐代圓領(lǐng)袍衫,手中還握著一份泛黃的地圖。地圖上標(biāo)注著從東都洛陽到杭州的路線,我意識到,我變成了一個從洛陽出發(fā)前往杭州的游客。
站在這座繁華的運河之城,我心中充滿了激動和期待。我知道,我正身處唐代的揚州,一個商貿(mào)繁榮、文化燦爛的時代。我決定沿著運河邊漫步,去感受這座城市的活力,去探索那些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故事。早在春秋時期,吳王夫差為了溝通江、淮水道,開鑿邗溝,并修筑邗城守衛(wèi)。西漢初年吳王劉濞定都廣陵,他采銅鑄錢、煮海為鹽,國用富饒,揚州地區(qū)的經(jīng)濟得以飛速發(fā)展。隋煬帝登基后,進行了大規(guī)模的治河工程,貫通了一條南起杭州北至涿郡(今北京市)總計三千多里的大運河。揚州作為江南與江北大運河的交匯處,受到格外重視。
?
隋煬帝特別喜愛揚州,他曾三次乘龍舟沿大運河巡幸此地(當(dāng)時稱為江都),還下令在江都大建宮室。不過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大運河未及發(fā)揮什么作用,隋朝便滅亡了。入唐以后,大運河成為帝國的經(jīng)濟動脈,揚州因之成為南北水陸交通樞紐,供應(yīng)京城長安的米鹽和其他物資都要到此集散起運,經(jīng)濟貿(mào)易更加繁盛。
唐代中后期,大運河上的商旅之多,盛極一時,來自江南地區(qū)的船只經(jīng)大運河可至兩京,北方也有相當(dāng)多的文人商賈輾轉(zhuǎn)來游。杜佑《通典》云,大運河“西通河洛,南達江淮……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,運漕商旅,往來不絕”。漫步大運河邊,兩岸柳枝臨風(fēng)旖旎,有一艘客船停泊在水邊,船師正在向我招手,示意船馬上就要開了,于是我跳上搭載船弦上的木板,開啟我的唐代揚州之旅。
?
運河柳,揚子潮
晝漏已盡,華燈初上,客船剛剛??吭趽P州城下。唐代的揚州城除沿用隋代修筑的江都城外,還增筑了規(guī)模宏大的羅城,詩人杜牧云“街垂千步柳,霞映兩重城”,可見城分內(nèi)外兩重。開成三年(838年),入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圓仁記載:“揚府南北十一里,東西七里,周四十里”。城周四十里應(yīng)是唐代揚州城的大致規(guī)模。
?
城內(nèi)沿官河兩岸街道繁華,著名的二十四橋大半都橫跨在此河上。由于人口眾多,唐德宗時甚至出現(xiàn)了“僑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”以致交通堵塞的現(xiàn)象。城西還有名剎大明寺,寺中九層高的棲靈塔享譽江南??窟\河一帶早在隋代已有市肆,據(jù)說隋煬帝曾經(jīng)夜游宵市。還有眾多邸店、水館,供往來客商歇息。
漢唐時期的城市有嚴格的宵禁制度,天黑以后城門緊閉,想進城投宿是沒辦法了。船師領(lǐng)著我們來到揚州水館旁邊的邸店下榻,這是一家有官營背景的客棧,十分可靠。唐代館驛制度發(fā)達,官府在交通干道上密集地設(shè)置館驛,任命專門的驛吏進行管理,配備馬匹馱畜,兼有通信機構(gòu)和招待所的性質(zhì),臨水的館舍就稱為水館。因為館驛多處在重要的交通節(jié)點上,人流量大,一些有經(jīng)營頭腦的官員、商人就會依托館驛開辦旅館、貨棧,《朝野僉載》說:“唐定州何明遠,大富,主官中三驛,每于驛邊起店停商,專以襲胡為業(yè),資財巨萬,家有綾機五百張?!焙蚊鬟h就是靠著在驛站邊開設(shè)旅店發(fā)家致富的。
?
安頓好行李,我倚靠著水榭的欄桿,望著夜色里分外婀娜的柳樹出神。想起從汴州到揚州,千余里盡是這嫩綠的春色,口中不禁低吟白樂天學(xué)士的那首《隋堤柳》:“大業(yè)年中煬天子,種柳成行夾流水。西自黃河?xùn)|至淮,綠陰一千三百里。大業(yè)末年春暮月,柳色如煙絮如雪。南幸江都恣佚游,應(yīng)將此柳系龍舟。紫髯郎將護錦纜,青娥御史直迷樓……”
店家看我對隋堤上的柳樹頗有興趣,走過來故作神秘地問:“客人可知,這隋堤柳也有姓氏?”見我搖頭,他便將一則逸事娓娓道來。
話說大業(yè)年間,隋煬帝欲行幸江都,先令江南造龍舟、鳳?、赤艦、樓船數(shù)萬艘,調(diào)發(fā)名為殿腳的水工,身穿錦衣,用青絲纜牽挽行船。煬帝自己乘坐的龍舟更是選取吳越民間少女——稱為殿腳女,用彩纜牽引。時恐盛暑,翰林學(xué)士虞世基獻計,請用垂柳栽于兩岸堤上。一則樹根四散,可以加固河堤;其次,牽舟之人能得蔭涼遮蔽。煬帝大喜過望,詔民間有柳一株,賞一匹縑帛。當(dāng)時有謠言說:“天子先栽?!彼詿塾H自種下第一株,群臣、百姓依次種柳。栽畢,煬帝特意御筆寫賜垂柳姓楊,是為“楊柳”。(見《煬帝開河記》)
?
眾人皆笑店家的故事荒誕不經(jīng)。夜色漸深,隔壁館舍中傳來歌女的淺斟低唱,此外還有一種低沉的沙沙聲,遠遠地從東南方向傳來。一位操著北方口音的客商問船師,這是不是要起大風(fēng)了。船師拂須而笑。原來這是揚子江上的潮聲。唐代的揚州一帶江面寬闊,長江入??诰驮诮裉斓膿P州、鎮(zhèn)江附近,后來隨著泥沙沉積形成了沙洲和三角洲,江水南移,??跂|漸,揚子潮的奇觀才逐步消失。李紳《入揚州郭》詩序說(835年)“潮水舊通揚州郭內(nèi)。大歷已后,潮信不通,李頎詩:‘鸕鶿山頭片雨晴,揚州郭里見潮生?!丝梢则??!笨梢娭刑埔郧?,海潮甚至能一直通到揚州羅城里。
?
錢塘江口有弄潮兒,揚子津上則有競渡少年。店家說,若是再勾留些時日,便趕得上到江邊看競渡。此地每年春、夏都有競渡比賽,號旗一下,各船齊頭并進,先到對岸者為勝。德宗朝的節(jié)度使杜次公大人以豪奢聞名,他曾下令用漆涂抹船底,減少阻力,加快船速;又特制涂油的綺羅衣服,舟子穿上之后,入水而不濡濕。為了給競渡助興,主事者還會設(shè)管弦奏樂、表演歌舞,駱賓王《揚州看競渡序》 中言:“鼓吹沸于江山,綺羅蔽于云日。便娟舞袖,向綠水以頻低;飄飏歌聲,得清風(fēng)而更遠?!本褪敲枥L競渡時的盛況。
?
十里春風(fēng)廿四橋
翌日清晨,我和其他客人紛紛坐著小艇經(jīng)東水門進入揚州城,一睹這座大都會的繁奢風(fēng)光。安史亂后,北人大批南下?lián)P州,人才薈萃,商賈輻湊。再加上揚州本就物產(chǎn)豐富,手工業(yè)發(fā)達,形成當(dāng)時最大的經(jīng)濟都市,收獲了“揚一益二”的美名。《唐會要》說:“先是諸道節(jié)度觀察使,以廣陵當(dāng)南北大沖,百貨所集,多以軍儲貨販,列置邸肆,名托軍用,實私其利息,至是乃絕。”可見當(dāng)時揚州市面由官方經(jīng)營的邸店不少,私營的列肆當(dāng)然只會更多。所謂“富商巨賈,動逾百數(shù)”,除了國內(nèi)商人外,還有來自波斯(伊朗)、大食(阿拉伯)的胡商到揚州進行貿(mào)易活動。
?
?
我坐在船首,前方的一座座小橋有如垂虹,在水中映出倩影?!秹粝P談》記下了廿四座橋的名字:“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……可紀者有二十四橋。最西濁河茶園橋,次東大明橋,入西水門有九曲橋,次東正當(dāng)帥牙南門有下馬橋,又東作坊橋,橋東河轉(zhuǎn)向南有洗馬橋,次南橋,又南阿師橋、周家橋、小市橋、廣濟橋、新橋、開明橋、顧家橋、通泗橋、太平橋、利園橋,出南水門有萬歲橋、青園橋,自驛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,次東水門東出有山光橋。又自衙門下馬橋直南有北三橋、中三橋、南三橋,號‘九橋’,不通船,不在二十四橋之?dāng)?shù)。”沿著官河星羅棋布的小碼頭上,時不時就有身穿綺繡的士女泊舟登岸?!笆镩L街市井連,月明橋上看神仙?!蹦清塾纹溟g的羅衣人,在花樹、朱樓下豐采煥發(fā),真如神仙一般。難怪風(fēng)流才子杜牧?xí)懴隆按猴L(fēng)十里揚州路,卷上珠簾總不如”的名句。
詩人們所說的“十里長街”“春風(fēng)十里”,就是夾官河兩岸而鋪設(shè)的街衢,南北長約十里。街市列肆販?zhǔn)郯儇?,鹽、茶是最有利可圖的行當(dāng)之一,江淮出產(chǎn)的海鹽遠銷蜀中,江南地區(qū)的茶葉也從揚州運往北方。西域和海外來的胡商在這里經(jīng)營珠寶業(yè)。《太平廣記》中有一則故事發(fā)生在元和年間,運鹽船停靠在蘇州陸四官廟前,守船人在草地中撿到一顆寶珠,“至揚州胡店賣之,獲數(shù)千緡。問胡曰:‘此何珠也。’胡人不告而去?!边\鹽的船人從蘇州一路來到揚州才賣掉寶物,可見當(dāng)時揚州珠寶業(yè)的名氣是人盡皆知的。
揚州本地出產(chǎn)的手工藝品中,氈帽、金銀器都享有盛名。氈帽聲名鵲起的原因尤其特殊。唐憲宗元和十年六月,發(fā)生了震驚天下的“盜殺武元衡”事件,節(jié)度使王承宗等派刺客殺死宰相武元衡,御史中丞裴度也連中三刀,幸好當(dāng)時他帶著一枚揚州氈帽,“帽子頂厚,經(jīng)刀處微傷如線數(shù)寸,旬余如平常?!睋P州氈帽質(zhì)地厚實,制作技藝高超,竟然替這位名臣擋下了鋒利的刀刃,一時間京師權(quán)貴紛紛求購。畢竟,能當(dāng)防刺頭盔的帽子這是獨一份。傳說唐文宗大和中,李敏求在陰間遇見太山府君判官,判官囑咐他說:“此間甚難得揚州氈帽子,他日請致一枚?!边@固然是小說家言,但足以反映揚州氈帽在晚唐受歡迎的程度。
?
唐代揚州良工巧匠薈萃,金銀器工藝品受到皇室喜愛,皇帝不時下詔索求,地方官也投其所好,主動奉獻。《舊唐書》記載楊貴妃得寵時:“揚、益、嶺表刺史,必求良工造作奇器異服,以奉貴妃獻賀?!?983年揚州三元路工地出土的唐代伎樂飛天金櫛是揚州博物館的鎮(zhèn)館之寶。金櫛用薄金片鏤空鏨刻而成,厚度僅有0.04厘米。櫛面以一對姿態(tài)飄逸的奏樂飛天為中心,周圍飾滿花紋,有單相蓮瓣紋、雙線夾蓮珠紋、纏枝梅花蝴蝶紋等,形態(tài)秀美,工藝精湛。楊貴妃云鬟上的“翠翹金雀玉搔頭”中,或許就有一兩件來自揚州。
然而氈帽和金銀首飾并非我此行求購的珍品。目光掃過街道兩側(cè)迎風(fēng)飄揚的店招,尋找那家心儀的店鋪。我要買的這件東西,必須在揚子江上的舟中鑄成,極其珍貴,其名為江心鏡。揚州銅鏡享譽大江南北,據(jù)說天寶年間,一縣丞韋栗路過揚州,其女求買一漆背金花鏡不許,后韋氏女病故,韋栗載喪北歸,再次停泊揚州河畔。韋氏女的魂魄居然幻化,登岸買鏡,眾人見其美艷,紛紛求賣銅鏡。有少年郎持尺余漆背金花鏡來賣,售五千錢,旁人自夸說:“有鏡勝此,只取三千?!鄙倌陱?fù)減兩千。天寶時一匹絹不過二百錢,可以想見銅鏡價格的昂貴。
終于,我發(fā)現(xiàn)了賣鏡的商鋪所在,馬上招呼篙師移舟靠岸。店主聽說我要買江心鏡,便引我到后堂坐定,吩咐人取來一枚青瑩的小銅鏡。背面鑄有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四象圖案和八卦,外邊還有一圈隸書。據(jù)店主說,江心鏡必須以五月五日午時開鑄,百煉而成。因銅鏡易破難成,往往有自鳴者,而端午節(jié)的午時水是極陽水,取以鑄鏡更為堅固耐用。最高級的江心鏡背有盤龍,是御用的貢品。明皇天寶七載大旱,命道士葉法善向鏡龍求雨,須臾之間果然降下澍雨??上Т朔N寶物“人間臣妾不合照”,四象江心鏡下盤龍鏡一等,出門在外,持之可以祈福辟邪,化險為夷。聽了他一番天花亂墜的話,我雖然不免狐疑,但還是付錢買下了這枚四象鏡,旅途奔波,不久還要渡江南行,買的是一個安心。
?
一天的購物、游玩下來,我的錢袋子輕了不少。站在開明橋邊,我注意到有個雜役打扮的人正在給橋上的燈籠點火。仿佛是不約而同一般,官河上的橋燈漸次點亮,沿街的樓閣商鋪隨之掛起了紗燈。燈火倒映在水面,波光璀璨,有如星輝月華?!耙故星粽毡淘疲邩羌t袖客紛紛。”“二十四橋明月夜,玉人何處教吹簫?!睂汃R香車交錯,游人接踵摩肩,似乎比白天更加熱鬧?!稉P州夢記》所言不虛:“揚州,勝地也。每重城向夕,娼樓之上常有絳紗燈萬數(shù),輝耀羅列空中,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,邈若仙境?!?/p>
?
詩人與茶圣
離開這淮左名都之前,還有一個地方需要拜訪。西水門外,大明橋畔矗立著一座南朝古剎,因建于宋孝武帝大明年間(457-464年)而得名“大明寺”。寺內(nèi)北面有名勝棲靈塔,隋文帝仁壽元年(601),以誕辰詔海內(nèi)立塔三十所,供奉佛舍利,此塔為其中之一。塔為木結(jié)構(gòu),高九層,凌空映日,是名副其實的廣陵雄觀。無論沿運河南來,還是從揚子江北渡,棲靈塔都是揚州城的一座醒目的地標(biāo)。
拾級而上,塔壁間繪有諸天菩薩像,第九層上還掛著不少名家的詩板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李太白學(xué)士那豪邁不羈的墨跡。他年少時曾漫游維揚,登上此塔,留下一首《秋日登揚州西靈塔》:“寶塔凌蒼蒼,登攀覽四荒。頂高元氣合,標(biāo)出海云長。萬象分空界,三天接畫梁。水搖金剎影,日動火珠光。鳥拂瓊簾度,霞連繡栱張。目隨征路斷,心逐去帆揚。露浴梧楸白,霜催橘柚黃。玉毫如可見,于此照迷方?!迸赃呉粔K詩板恰好是渤海高適侍御的《登廣陵棲靈寺塔》。觀詩中意態(tài),應(yīng)是在淮南節(jié)度使任上所作。彼時永王璘起兵于江東,高適奉命平江淮之亂,昔年好友李太白卻因?qū)儆谟劳蹶嚑I而下獄。命途多舛,否泰不同,令人唏噓不已。站在窗邊臨眺重城,閭閻撲地,昨日經(jīng)歷的繁華盡在眼底?!俺浅貪M窗下,物象歸掌內(nèi)。”“忽然笑語半天上,無限游人舉眼看?!辈焕⑹菗P州第一勝景。
?
下到平地,我深感筋力疲倦。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僧恰好經(jīng)過,他熱情地邀我到禪房品嘗蜀岡出產(chǎn)的新茶。在禪房的窗下,老僧取出一枚茶餅掰成小塊,放入瓷茶碾中仔細碾成粉末。然后用小巧的茶羅篩細。他拿起青花執(zhí)壺向茶釜中注水,待茶釜中的水微微沸騰,再量出茶末投入釜內(nèi),用竹筷迅速攪動,使茶沫浮起,狀如白雪。
老僧將煮好的茶湯倒入茶盞中,請我品嘗。一邊介紹說,茶味淡性儉,必有好水才能激發(fā)其香味。今天煮茶用的水來自寺內(nèi)一口甘泉,俗號“第五泉”。昔年劉伯芻侍郎曾親自評定江南諸水品第,稱“揚子江南零水第一,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,蘇州虎邱水第三,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,揚州大明寺水第五,吳淞江水第六,淮水最下,第七?!笔廊俗馂椴枋サ奶幨筷戻櫇u更有一樁評定水次的趣事,就發(fā)生在揚州。
?
話說太宗朝,湖州刺史李季卿至揚子驛,遇陸處士鴻漸。將食,李季卿興致頗高,謂:“陸君善茶,揚子江南零水又殊絕,真可算是千載一遇?!庇谑桥绍娛筷坎僦?,到南零取水。及待水至,陸鴻漸用木勺揚水,說:“江水倒是江水,但不是南零的,反而像是岸邊的水?!笔谷耸缚诜裾J。陸處士將水傾入盆中,至半,又以木勺揚水,言道:“自此以往就是南零水了?!避娛看篌@失色,承認道:“我從南零取水還到岸邊,因行舟顛簸,瓶水灑去一半,怕不夠煮茶,便私自舀取岸水裝滿。陸處士真是神鑒??!”李因問陸,所經(jīng)歷之處水之優(yōu)劣。陸答:“楚水第一,晉水最下?!?/p>
?
講完故事,老僧補充說,南零水雖然天下第一,卻不如這第五泉水近在寺中,提瓶可汲,不必勞師動眾去江上取水。百丈懷海禪師戒眾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,這新茶是老僧自摘,泉水乃晨間自汲,客人可放心飲用。我端起茶盞啜一口茶湯,細細回味著這泉水中的禪意。
圖片 | 黃君度 杜廣磊
排版 | 劉慧伶
設(shè)計 | 尹莉莎